其他
古城老夫妻饺子店,20多年一碗没超过3元,他们说………
开了20多年饺子店,一天卖多少,挣多少,淮南寿县的姚传勇夫妇竟然没算过一次账。“不识字,也划(算)不好。”
饺子,最初一元钱一碗;后来,涨到两元;现在是三元。盛水饺的汤盘底深口大,有荤的,有素的,足足16个。3元钱能让一个男人吃饱。
前些日子,有食客把这对七旬老夫妇的饺子店拍成视频,发到了网上,掀起了一波小小的热度。
3元钱16个饺子,真的不会亏本吗?这间饺子店,是怎么坚持下来的?
►
►
►
记者:陶伟 视频剪辑:杨雪娇
编辑:杨菁菁 张雪子 校对:李黎
组稿:潘艳刚 审核:马翔宇
安徽商报“慢慢”工作室出品
1月16日,农历腊月十四,距2022年农历春节仅剩十五天。早上7点30分,天蒙蒙亮,红日跃出苍黄的地平线。
苏王街道,淮南市寿县的一个乡村集市,已是熙熙攘攘。农历双数日,被当地人约定为逢集(周边居民都来赶集)的时间。
寿县的历史,最早可以追溯到夏禹定九州之时,寿地属扬州,殷商如制。在历史上,它曾4次为都,10次为郡。即使到了今天,依旧洋溢着古老的气息。每到深秋,来寿县报恩禅寺赏千年银杏的游人络绎不绝。
喝茶、吃早点,是当地的风俗。不长的街道上,早晨,一家有几十年历史的茶馆里,顾客满满当当。
胡多平正在放佐料
茶馆对面,苏王菜市场的入口,一栋两层楼门面,姚传勇和老伴胡多平紧张忙碌着。门口炭炉上的铁锅热气腾腾,顾客们三三两两进店,多是老人。很快,一碗碗冒着白气的水饺端上桌。盛水饺的汤盘底深口大,只有这种汤盘才能装下16个饺子。
饺子的价格是三元钱一碗,荤素同价。素饺是鸡蛋韭菜馅,肉饺是猪肉大葱馅,都是手工包的。如今扫码支付大行其道,但老两口的店里却放着木制钱盒,顾客老人多,不会扫码的大有人在,吃一碗饺子,丢三元钱,钱盒子里装着一层皱巴巴的现金。
“最近来吃饺子的人多了。”老人的儿媳妇丁玉荣说。前些日子,当地的一位美食拍客听说饺子便宜,特意拍了视频传上网络,一时间老两口的饺子店在当地成了“网红”,有人特意从几十里外开车来“尝鲜”,还有不少媒体赶来采访。
“都乡里乡亲的,都不容易,不能卖贵。”姚传勇这样解释饺子便宜的原因。来吃饺子的大多是周边农村老人。“你卖贵一点,他们就舍不得。”胡多平也说,有老人只有两元钱吃饭,她就从锅里捞出12个饺子。
3元钱一碗的水饺,其实还是前两年才涨的价。饺子店开了20多年,最早,饺子卖一元钱一碗,后来是两元,一碗还有20个。3元钱16个,是前两年才开始执行的新价格。
“不涨不行了。炭球9毛钱一块,面粉105一袋。”
账只能算到这,能维持下去就行。夫妻俩虽是生意人,但从来没有认真细算过成本,就连每天卖多少碗水饺,心里也没个确切的数。“糊涂官糊涂做。”胡多平笑言。
胡多平正在盛饺子
不是不想算账,而是老两口算不清楚。“家老底太穷,没念过书,一字不识,也划(算)不好。”
卖饺子的“门面”,其实就是一家人的居所。最早是一间半茅草房,后来改成了平房,现在的楼房是儿子结婚前赊账盖的。
老夫妻俩现在和儿子儿媳孙女一家住在一起。楼下卖水饺,也是老夫妻俩的居所;儿媳带着孙女住在楼上。儿子平时外出打工,是名电工。前些天,儿子回家过年了。最近饺子店客流量大了,儿子也会搭把手帮忙。儿媳丁玉荣对他说,“要请那个最早给我们拍视频的人吃饭。”
饺子卖得便宜,即使不算门面和人工,也是极其微利。丁玉荣告诉记者,“差不多(近乎)亏本生意。”
一位街坊递上20元现金,买走了胡多平冰箱里100个冻饺。算下来,生饺子倒比做熟的饺子还略贵一些。
老夫妻俩的理念很简单。“靠着饺子店能生活,我们就满足了。”表面上是饺子店维持了一家人生计,实则是长年来吃饺子的老主顾,让他们得以谋生。
姚传勇6岁时,父亲在饥荒年代去世。母亲将他拉扯大。胡多平嫁来时,只有一间半草房,葵花秆编成的门,“结婚的床还是借的”。“结婚了,老奶奶(姚传勇母亲)还不得已跟我们挤在一张床上。”
“老话讲,丑瞒得了,穷瞒不得。”姚传勇对穷的模样记忆深刻。
“老奶奶那时候穿得破破烂烂。”胡多平说到这,姚传勇顷刻间泪水涌进眼眶。
两间门面就是饺子店
不只是老奶奶,姚传勇第一次去胡多平家时,身上的衣服也是借来的。当年,姚传勇在茶馆里卖瓜子花生。胡多平的叔叔在茶馆喝茶,相中了这个小伙子。“俺家叔讲,人穷不要紧,但要忠(厚)。”
这样,两位二十七八岁的年轻人走到一起。婚后,姚传勇夫妇育有一对子女。大女儿没进过学堂,后来嫁了人,也时常回来帮老两口包饺子;二儿子2000年曾考上大专,但因家穷,被迫中断学业,外出打工。
胡多平记得,儿子去打工前跟他们说:“挣钱不给你们了,我还要继续念书。”她也记得,儿子小时候捏包子也是一把好手。穷人的孩子早当家。话到这,胡多平眼眶里泪水打转。
“没办法,老底太穷了!”儿媳妇丁玉荣还记得,2008年她和丈夫结婚,这个家里还没有电视机。“家里电器还是我家买的。”胡多平也说,儿子结婚的钱,还是朝媒人借的。
也就在儿子结婚前,家里才还完盖楼房的欠款。
日子流水一般的过,尽管吃穿不愁了,但家里经济的改观还是缓慢的。家里没有太多现代化设备,只有一部电动车,是儿媳妇接孩子上下学用的。
丁玉荣羡慕的,是那些能把孩子送到寿县县城读书的同龄家长。“但那要在城里买房。没有钱,想也没用。”
让一家人引以为傲的是这个家庭的第三代,姚传勇的孙女。小姑娘成绩可谓优秀,还非常自律。“她能安排好自己的学习时间,什么时候写作业,什么时候玩手机,都安排好好的。”家里一整面墙上,都贴着孙女的奖状。她是一家人新的希望。
姚传勇老两口觉得自己挺幸福的。“上次记者来采访,问我可幸福。我回答当然幸福。你不知道我们以前过得叫什么日子,有多寒畏!”
正在店里吃饺子的老人
饺子店,赚不赚钱,都是要一直开下去的。为着自己的生计,也为着那些要来吃饺子的乡邻老人。
“他们斗(挣)钱不容易,能便宜就便宜。老话讲‘要饭要不穷,老鼠盗不穷’。”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看安徽商报电子报